主管: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学科学院 主编:邱贵兴 编辑部主任:翁习生 刊期:月刊 电话:010-65281306 Email:guguanjie@126.com 定 价:每期15元 CN:10-1316/R ISSN:2095-9958 邮发代号:82-735
脊柱显微外科技术在我国颈椎外科尚未广泛开展应用。通过对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颈椎疾病健康管理与加速康复专业委员会、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学会骨科医师分会共3个国家级学会的委员进行《使用手术显微镜完成颈椎手术》问卷调查,了解到脊柱显微外科技术在中国颈椎外科学界的应用状态和前景:(1)脊柱显微外科技术近十年来在我国颈椎外科医师的中坚力量中已经得到广泛认可和应用;(2)应用脊柱手术显微镜几乎可以完成所有颈椎外科手术;(3)加强脊柱显微外科技术培训,可以明显缩短使用手术显微镜的学习曲线;(4)脊柱手术显微镜在显示精细结构、调节景深范围、术者和助手协同操作等方面都具有明显优势;(5)我国脊柱显微外科技术发展前景乐观,但在推广应用方面仍然任重而道远。积极开展脊柱显微外科的专业技能培训,将显著提高我国脊柱外科医师脊柱显微外科的基础水平,从而明显提升颈椎外科手术精准度和治疗效果。
目的:探讨显微镜下颈后路经肌间隙入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21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肌间隙入路组(106例)和传统入路组(110例)。两组患者均在术后1~5 d、3个月、6个月、9个月及1年进行门诊复查或电话随访。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参数、颈部状态及颈部椎旁肌横截面积。结果:肌间隙入路组患者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传统入路组,术中出血量少于传统入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即刻、术后1~5 d及术后3、6、9、12个月,肌间隙入路组患者疼痛VAS评分均低于传统入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3、6、9、12个月,肌间隙入路组患者颈部障碍指数(NDI)均低于传统入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12个月,肌间隙入路组患者颈部椎旁肌横截面积大于传统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肌间隙入路组手术前后颈部椎旁肌横截面积差值小于传统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比较,显微镜下颈后路经肌间隙入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术后疼痛轻的优势,且术后患者颈部功能恢复更好,临床效果满意。
目的:评价3D显微镜辅助下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融合术(ACCF)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3年4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ACCF的65例多节段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35例患者采用3D显微镜辅助(3D显微镜辅助组),30例未采用3D显微镜辅助(传统手术组)。随访记录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颈椎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复查颈椎标准正、侧位X线片,并于颈椎标准侧位X线片上测量C2~7 Cobb角、手术节段Cobb角、C2~7矢状面轴向距离(SVA)等影像学指标,同时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至少12个月的随访。3D显微镜辅助组患者手术时间短于传统手术组患者(P<0.001),术中出血量少于传统手术组患者(P<0.001),而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未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两组患者术后3 d及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及颈椎JOA评分均优于术前(P均<0.05),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及颈椎JOA评分均优于术后3 d(P均<0.05)。术前,两组患者C2~7Cobb角、手术节段Cobb角及术前C2~7 SV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C2~7 Cobb角、手术节段Cobb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3D显微镜辅助组患者C2~7 SVA小于传统手术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C2~7 SVA≥40 mm的比例均较术前减少,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1.000)。结论:3D显微镜辅助下ACCF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短期疗效良好,出血量较少,手术时间较短,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暂未发现影响颈椎稳定性的不良事件。
目的:分析Chiari畸形(CM)Ⅰ型合并脊髓空洞症(SM)患者行显微镜下后颅窝减压硬膜成形术(PFDD)联合脊髓空洞-蛛网膜下腔分流术(SSS)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5月至2022年12月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显微镜下PFDD联合SSS治疗的14例CMⅠ型合并SM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后均随访6个月以上,通过颈椎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芝加哥Chiari畸形预后量表(CCOS)评分进行临床疗效评估,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通过MRI测量L值、D值、S值并计算脊髓空洞改善情况。结果:14例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术后1 d、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的颈椎JOA评分、N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末次随访CCOS评分较术后1 d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早期出现切口感染致愈合不良1例、脑脊液漏1例、发热1例及颅神经麻痹症状2例,经对症治疗后均好转,无一例发生远期并发症。术后L值、D值、S值提示所有患者小脑扁桃体均上移复位,2例患者脊髓空洞几乎消失。结论:显微镜下PFDD联合SSS能够显著改善CMⅠ型合并SM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并有效缓解脊髓空洞,具有安全、微创、精细的优势,患者术后神经、脊髓功能改善,恢复速度快,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目的:探讨显微镜下颈椎前路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至2024年4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接受颈椎前路人工椎间盘置换手术(CDR)的1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62例患者采用显微镜下CDR(MCDR组),49例患者采用传统CDR(TCDR组)。术后随访收集患者颈部及上肢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颈部功能障碍指数(NDI);对于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同时收集改良日本骨科协会(mJOA)评分;复查颈椎正、侧位及动力位X线片、CT及MRI,测量患者C2~7Cobb角及手术节段活动度,同时观察手术节段异位骨化(HO)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随访9~48个月,平均(16.3±12.0)个月。末次随访时,MCDR组患者颈部疼痛VAS评分中位数(四分位数)为1.0(0,3.0)分,上肢疼痛VAS评分中位数(四分位数)为0(0,1.0)分,NDI中位数(四分位数)为5.0(2.0,8.0)分,C2~7 Cobb角为9.2°±9.3°,手术节段活动度为10.8°±6.8°,5例患者术后发生HO;其中3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mJOA评分中位数(四分位数)为16.5(16.5,17.0)分,mJOA评分改善率中位数(四分位数)为85.7%(75.0%,100%)。TCDR组患者颈部疼痛VAS评分中位数(四分位数)为3.0(3.0,4.0)分,上肢疼痛VAS评分中位数(四分位数)为2.0(1.0,3.0)分,NDI中位数(四分位数)为6.0(3.0,8.0)分,C2~7 Cobb角为9.0°±9.2°,手术节段活动度为11.5°±7.5°,15例患者术后发生HO;其中16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mJOA评分中位数(四分位数)为16.0(16.0,16.5)分,mJOA评分改善率中位数(四分位数)为75.0%(50.0%,83.3%)。与TCDR组相比,MCDR组患者术后颈部及上肢疼痛VAS评分更低,mJOA评分及改善率更高,HO发生率更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与传统CDR相比,MCDR临床疗效更佳,术后HO发生率更低。
目的:探讨显微镜下行寰枢椎侧块松解术治疗寰枢椎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1月至2023年4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48例寰枢椎脱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法分为显微镜组(26例,显微镜下行寰枢椎侧块松解术)和非显微镜组(22例,传统寰枢椎侧块松解术)。记录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12个月颈椎矢状位参数、疼痛程度、功能状态及手术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术中均未发生并发症。显微镜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少于非显微镜组,术后C2神经根麻痹发生率低于非显微镜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12个月,显微镜组患者斜坡椎管角(CCA)、延髓脊髓角(CMA)均大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均低于本组术前,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均高于本组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在治疗寰枢椎脱位患者时,与传统的寰枢椎侧块松解术相比,显微镜下行寰枢椎侧块松解术的术中出血量更少、术后C2神经根麻痹发生率更低,并且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颈功能状态、减轻疼痛。
目的:探讨Lenke 5C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后路选择性腰椎融合术后冠状面失代偿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2009—2022年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行后路选择性腰椎融合术的Lenke 5C型AIS患者共308例,选择术后随访期间发生冠状面失代偿的4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30例患者术后发生胸弯失代偿(胸弯失代偿组),18例患者术后发生腰弯失代偿(腰弯失代偿组)。记录患者基本临床资料和影像学参数。结果:Lenke 5C型AIS患者术后冠状面失代偿的发生率为15.6%(48/308)。胸弯失代偿组胸弯顶椎位置在T8及以下的比例为80.0%(24/30),腰弯失代偿组胸弯顶椎位置在T7及以上的比例为88.9%(16/18)。胸弯失代偿组、腰弯失代偿组患者应用“超选”方案(即Cobb-1 to Cobb)的比例分别为23.3%(7/30)、66.7%(12/18)。胸弯失代偿组腰弯Cobb角由术前的42.8°±7.1°矫正至术后即刻的16.5°±4.9°,矫正率为61.4%,末次随访时为20.2°±4.1°;胸弯Cobb角由术前的26.0°±7.4°矫正至术后即刻的14.9°±4.4°,末次随访时进展至22.8°±5.9°;LIV下位椎间盘角度由术前的-3.1°±3.2°矫正至术后即刻的6.7°±2.6°,末次随访时进展至8.4°±2.9°;内固定倾斜角由术前的-2.0°±4.0°矫正至术后即刻的-3.0°±3.3°,而末次随访时进展至-9.2°±3.1°,且向胸弯凸侧倾斜。腰弯失代偿组腰弯Cobb角由术前的46.2°±7.0°矫正至术后即刻的17.2°±6.4°,矫正率为62.8%,末次随访时进展至24.6°±6.8°;胸弯Cobb角由术前的26.2°±7.2°改善至术后即刻的17.2°±5.2°,而末次随访时为18.3°±6.9°;内固定倾斜角由术前的7.5°±3.2°矫正至术后即刻的0.9°±2.6°,末次随访时进展至5.3°±2.7°,且向腰弯凸侧倾斜。结论:Lenke 5C型AIS患者后路选择性腰椎融合术后2种特殊类型的冠状面失代偿的发生率为15.6%。胸弯进展的原因可能与胸弯顶椎位置相对较低(T8及以下)有关;腰弯进展的原因可能与“超选”方案的应用有关。
目的:分析强直性脊柱炎(AS)颈脊髓损伤患者脊柱矢状面参数特点。方法:回顾性纳入2016年1月至2023年6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26例AS颈脊髓损伤术后患者为AS组,另选取50例无脊柱相关疾病的颈部或腰部肌肉劳损患者为非AS组(颈部肌肉劳损21例,腰部肌肉劳损29例)。两组患者均行脊柱全长X线检查,侧位X线片测量脊柱及骨盆矢状面参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S组和非AS组患者的颈部倾斜角(NT)、骨盆入射角(P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脊柱矢状面轴向距离(SVA)、T1倾斜角(T1S)、胸廓入口角(TIA)、脊柱倾斜度(ST)、骶骨倾斜角(SS)、脊柱骶骨角(SSA)、T1骨盆角(TPA)、骨盆倾斜角(PT)、颈SVA、寰椎水平角、寰枢椎角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将参数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对显著相关性的参数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发现SVA与T1S、TIA与NT、SS与SSA、TPA与PT和PI、颈SVA与T1S、骨折部位与PI呈显著线性正相关,颈SVA与寰椎水平角、骨折部位与NT呈显著线性负相关(P均<0.05)。结论:AS颈脊髓损伤患者脊柱及骨盆参数发生明显变化,AS脊柱矢状面明显失衡。AS颈脊髓损伤患者SVA与ST呈显著正相关,ST越大、SVA也相应增大。颈SVA与寰椎水平角呈显著负相关,与T1S呈显著正相关,寰椎水平角较小的患者,颈SVA将增加。颈椎曲度与T1S呈显著正相关,并相互影响。AS颈脊髓损伤患者骨折部位与PI呈显著正相关、与NT呈显著负相关,PI越大、NT越小,颈椎损伤部位越低。
目的:探究改良低辐射技术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中的应用。方法:选取天津市天津医院2021年5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94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PVP术中是否采用改良低辐射技术进行分组,将术中采取改良低辐射技术X线透视的48例OVCF患者纳入低辐射剂量组,将术中采取常规X线透视的46例OVCF患者纳入常规辐射剂量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及术中X线辐射剂量,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术前及术后6个月的椎体解剖结构(伤椎Cobb角、椎管侵占率、伤椎前缘高度占比),记录术中骨水泥渗漏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低辐射剂量组患者手术时间更短、透视次数更少(P均<0.05),低辐射剂量组患者术中颈部、胸部、会阴部X线辐射剂量均低于常规剂量组(P均<0.05)。术后1 d、1周、3个月、6个月两组患者疼痛VAS评分均较术前降低(P均<0.05),但各时间点两组患者疼痛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1周、3个月、6个月两组患者ODI均较术前降低(P均<0.05),但各时间点两组患者OD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伤椎Cobb角、椎管侵占率均低于术前,伤椎前缘高度占比均高于术前(P均<0.05),但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上述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术中骨水泥渗漏率及术后尿路感染、压力性损伤、肺部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在PVP术中采用改良低辐射技术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透视次数、降低辐射剂量,并能获得与常规手术相同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目的:比较闭合复位石膏外固定术与切开复位骨盆截骨术治疗18~24月龄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DH)患儿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至2019年1月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新华医院收治的72例DDH患儿,共88髋。其中32例患儿共41髋行闭合复位石膏内固定术(闭合复位组),40例患儿共47髋行切开复位骨盆截骨术(切开复位组)。比较两组患儿末次随访时髋臼指数(AI)、中心边缘(CE)角,以及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残留发育不良发生率。结果:所有患儿随访3~7年,平均随访(4.2±1.1)年。末次随访时,闭合复位组患儿AI大于切开复位组患儿(25.3°±6.5°vs. 15.6°±5.4°),CE角小于切开复位组患儿(16.5°±7.9°vs. 27.7°±9.4°),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闭合复位组患儿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残留发育不良发生率均高于切开复位组患儿[34.2%(14/41) vs. 6.4%(3/47),53.7%(22/41) vs. 8.5%(4/47)],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闭合复位组国际髋关节发育不良协会(IHDI)3级/4级患儿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残留发育不良发生率均大于IHDI 2级患儿[48.1%(13/27) vs. 7.1%(1/14),66.7%(18/27) vs. 21.4%(3/14)],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对于18~24月龄DDH患儿,切开复位骨盆截骨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IHDI 3级/4级DDH患儿行闭合复位石膏外固定术时,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残留发育不良的可能性大。
目的:筛选适宜尺寸的羟基磷灰石(HAP)颗粒负载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以构建HAP/BMP2活性骨植入物用于促骨缺损再生修复研究。方法:研磨过筛法制备HAP颗粒,取直径范围在0.50~1.00 mm、1.00~1.25 mm和1.25~1.50 mm 3种尺寸的颗粒,记为HAP-1、HAP-2和HAP-3。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CCK8法和模拟填充实验评估HAP颗粒的形貌、生物相容性和填充性。优选HAP颗粒负载BMP2构建HAP/BMP2活性骨植入物,并与人间充质干细胞(hBMSC)共培养,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碱性磷酸酶(ALP)染色检测HAP/BMP2体外促成骨性能。选取15只8月龄、平均体重为(8.0±0.7)kg的比格犬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5只,构建颈椎大段缺损模型,研究活性骨植入物促骨修复性能。对照组骨缺损术后在C2~4间用接骨板及螺钉固定邻近椎体;HAP-2组骨缺损术后填充HAP-2骨植入物,行相同固定术;HAP-2/BMP2组术后填充HAP-2/BMP2活性骨植入物,行相同固定术。术后6、12个月,比格犬于侧卧位拍摄X线片后处死,取颈椎C1~4节段,并使用微型CT扫描C1~4节段样本,使用CT-An、CT-Vol进行3D重建。然后进行甲苯胺蓝染色,全景扫描并用ImageJ 2.1.0软件进行半定量分析,以评估植入物体内促进骨缺损修复再生的能力。结果:HAP-1(0.50~1.00 mm)、HAP-2(1.00~1.25 mm)和HAP-3(1.25~1.50 mm)3种尺寸HAP颗粒均保留了致密多孔晶体结构,HAP-1、HAP-2颗粒浸提液处理hBMSC 72 h无明显毒性(P>0.05),且与HAP-3比较,HAP-1、HAP-2颗粒显示出更好的填充性能。qRT-PCR结果证实HAP-1、HAP-2颗粒负载BMP2前后均能促进成骨相关基因Alp、Col1、Runx2的表达,且HAP-2/BMP2组效果最佳(P<0.001)。ALP染色显示HAP-2/BMP2组的ALP活性最强。体内促成骨实验中,X线片及微型CT结果显示,HAP-2/BMP2活性骨植入物在术后6、12个月显著促进比格犬颈椎缺损的新生骨组织再生和成熟,甲苯胺蓝染色结果证实HAP-2/BMP2组比格犬新生骨组织面积更大(P<0.001)。结论:不同尺寸HAP颗粒作为载体制备的HAP/BMP2活性骨植入物促成骨效果不同,其中HAP-2(1.00~1.25 mm)具有良好的结构、填充性、生物相容性和更优异的促成骨性能,具有临床价值。
人工关节置换术是治疗严重骨关节疾病的主要方法,其可以改善患者的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也存在一些并发症,其中最常见的是假体周围骨溶解。假体周围骨溶解是指假体与骨骼接触部位的骨质吸收和破坏,导致假体松动和失效,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假体周围骨溶解是由磨损颗粒诱导的炎症或机械应力作用引起的,其发生机制涉及机械因素、炎症反应、细胞因子释放和骨重塑失衡等。本文对假体周围骨溶解的发生机制作一综述,为其临床治疗提供更有效的策略,并为未来的研究方向提供参考。
由于软骨呈低细胞密度分布、缺乏血管和神经支配,软骨损伤后常难以再生。传统的药物治疗和手术干预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疼痛并促进软骨再生,但长期治疗效果不佳。软骨组织工程的发展为软骨再生提供了新的思路,其中水凝胶支架在支持软骨再生方面显示出巨大的应用前景。本文重点介绍了天然聚合物、合成聚合物和混合聚合物等不同材料水凝胶支架在软骨修复中的应用及其各自的优缺点,同时对单相、双相、三相、连续梯度及可注射等不同结构水凝胶支架进行了比较和评估。
股骨颈骨折在髋部骨折中十分常见,青壮年Pauwels Ⅲ型股骨颈骨折多由高能量创伤引起。内固定术是青壮年Pauwels Ⅲ型股骨颈骨折首选的治疗方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医学理念的创新,内固定物和内固定方式也不断更新,然而内固定术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骨折不愈合、股骨颈短缩及内固定物失效等术后并发症仍然是临床上棘手的问题,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本文对青壮年Pauwels Ⅲ型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及术后并发症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正>平滑肌肉瘤(leiomyosarcoma, LMS)是一种起源于平滑肌组织的罕见恶性肿瘤,约占软组织肉瘤(soft tissue sarcoma, STS)的5%~10%~([1])。流行病学数据显示,STS的年龄标化发病率为1.63/10万,其中LMS的年龄标化发病率为0.12/10万~([2])。LMS多发生于子宫及消化道,仅约2%的病例起源于血管壁内平滑肌组织~([3])。血管源性LMS具有高度侵袭性生物学特征,约50%病例发生转移,常见转移部位为肺和肝脏~([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