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学科学院

主编:邱贵兴
编辑部主任:翁习生
刊期:月刊
电话:010-65281306
Email:guguanjie@126.com 
定 价:每期15元
CN:10-1316/R
ISSN:2095-9958
邮发代号:82-735

 


临床论著

  • 椎体骨折特点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保守治疗效果的影响

    何金遥;叶楷锋;田耘;

    目的:基于影像学特点探索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行保守治疗至少2周以上的OVCF患者125例,将保守治疗后疼痛缓解效果作为结局分为保守治疗良好组和保守治疗不佳组,对两组的年龄、性别、骨折节段、多节段骨折、AO分型,椎间裂、前壁骨折、上终板损伤、CT值及后凸畸形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保守治疗良好组共78例(62.4%),保守治疗不佳组47例(37.6%),独立危险因素为多节段骨折(OR=2.646,95%CI=1.078~6.493,P=0.034)、CT值低(OR=0.982,95%CI=0.969~0.994,P=0.004)、存在椎间裂(IVC)(OR=5.007,95%CI=1.809~13.861,P=0.002)。结论:患者存在多节段骨折、CT值低及存在IVC等影像学特点是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保守治疗预后不佳的危险因素,应给予更积极的手术治疗。

    2023年12期 v.16 1057-10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7K]
    [网刊下载次数:11 ]
  • 探索国际骨微循环协会分型对早期股骨头坏死治疗的指导意义

    孙强;郭晓忠;岳聚安;王冉东;李兵;刘忘言;陈蛟;

    目的:探索国际骨微循环协会(ARCO)分型对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ONFH)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20年11月行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支撑棒结合同种异体骨治疗的早期ONFH患者93例133髋。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HHS)评估髋关节功能;根据X线片测量股骨头塌陷的深度,股骨头塌陷>2 mm被认为影像学失败;最终行全髋关节置换术(THA)被认为手术失败,随访终止。结果:随访时间为6~68个月,平均(45.3±9.5)个月。术前患者HHS评分为(79.1±13.7)分,末次随访时提高到(81.7±20.5)分(P=0.125);通过ARCO分型分析发现,末次随访时ARCO 1型和ARCO 2型患者HH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但ARCO 3型患者HH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末次随访时共73髋影像学评估塌陷>2 mm,影像学失败率为54.9%,其中ARCO 3型患者的塌陷率最高为87.5%,其次是ARCO 2型患者为18.0%,ARCO 1型患者无塌陷(P<0.05)。20髋行THA,手术失败率为15.0%,其中ARCO 3型患者的失败率最高为31.3%,其次是ARCO 2型患者为6.6%,ARCO1型患者失败率最低为4.2%(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ARCO分型是影像学失败(χ~2=67.13,P<0.001)和手术失败(χ~2=16.23,P<0.001)的影响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ARCO 3型ONFH是早期股骨头坏死微创保头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ARCO分型对早期ONFH的微创保头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有一定预判性,不建议ARCO 3型ONFH患者行微创保头手术治疗。

    2023年12期 v.16 1062-10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9K]
    [网刊下载次数:7 ]
  • 经髂腹股沟入路内侧窗内固定治疗髋臼前柱或耻骨支骨折

    王利民;刘宇;李连欣;周东生;

    目的:探讨经髂腹股沟入路内侧窗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髋臼前柱或耻骨支骨折的手术技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2年1月采用髂腹股沟入路内侧窗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32例髋臼前柱或耻骨支骨折还在,其中髋臼前柱骨折14例,耻骨支骨折18例。术中均采用髂腹股沟入路内侧窗,即于耻骨结节上方沿耻骨支作3~5 cm横行切口,骨膜下剥离显露髋臼前柱或耻骨支骨折,骨折复位后沿骨盆界线放置重建钛板。将螺钉斜向置入髋臼顶部上方固定重建板的近端,将螺钉置入骨性耻骨联合和耻骨支固定重建板的远端。结果:术后骨折复位质量按Matta评分为:优24例,良6例,差2例,优良率为93.8%。3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24个月,平均(10.9±4.8)个月,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按改良的D'Aubigne-Postel评分系统:优21例,良6例,可5例,优良率为84.4%。骨盆术后功能按照Majeed评分:优22例,良7例,可3例,优良率为90.6%。1例患者术后出现切口脂肪液化,经延迟拆线并换药后愈合。其余患者随访期间均无血管神经损伤、感染、异位骨化、股骨头坏死、腹股沟疝、切口疝等并发症发生。结论:经髂腹股沟入路内侧窗可有效复位固定髋臼前柱或耻骨支骨折,手术时间短,固定可靠,术中出血量少,创伤小,并发症少,可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2023年12期 v.16 1068-10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2K]
    [网刊下载次数:11 ]
  • 3D打印技术辅助克氏针内固定术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

    林伟龙;林宇超;郑晓华;胡海波;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辅助克氏针内固定术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1月至2020年4月采用克氏针内固定术治疗的肱骨髁上骨折患儿79例作为常规治疗组,2020年5月至2020年11月采用3D打印技术辅助克氏针内固定术治疗肱骨髁上骨折患儿77例作为3D打印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疗效指标及预后情况。结果:3D打印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术中透视时间均少于常规治疗组(P<0.05);术后7 d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固定物取出时间、术后恢复训练开始时间均早于常规治疗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14 d、1个月的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3、6个月的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D打印组发生针道感染1例,常规治疗组发生针道感染3例,经治疗后均好转,随访期间未发生Volkman挛缩、肘内翻畸形等其他并发症,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3D打印技术辅助克氏针内固定术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有利于缩短手术时间,促进术后早期恢复,并发症较少,肘关节功能恢复满意。

    2023年12期 v.16 1073-10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1K]
    [网刊下载次数:14 ]
  • 合并跖骨远端骨折的Lisfranc损伤的手术治疗

    顾文奇;王诚;宋国勋;傅绍菱;王嘉正;吴承霖;张解元;邹剑;薛剑锋;苏琰;梅国华;施忠民;

    目的:探讨合并跖骨远端骨折的Lisfranc损伤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15例合并跖骨远端骨折的Lisfranc损伤患者,其中男9例,女6例,年龄24~70岁,平均44.3岁。根据Chiodo-Myerson三柱分型理论,双柱损伤9例,三柱损伤6例。跖骨远端受累情况:3例单纯第2跖骨远端骨折,其余均为多发跖骨远端骨折(第2、3跖骨远端骨折8例,第2~4跖骨远端骨折4例)。对于软组织条件不佳者采取分期治疗策略。所有患者均在软组织条件改善后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结果:3例患者采取分期治疗策略。2例出现早期伤口愈合不良,经换药后伤口愈合。所有患者随访12~48个月,平均25.2个月;术后3个月影像学随访均证实骨性愈合。Maryland足部评分为63~93分,平均76.9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0~4分,平均1.5分。11例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受累跖趾关节活动受限,4例表现为跖趾关节僵硬。随访期间未见骨不连、畸形愈合、内固定失效及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结论:对于合并跖骨远端骨折的Lisfranc损伤,术前需仔细评估软组织条件,必要时需分期治疗。切开复位内固定是治疗此类损伤的有效方法,关键在于解剖重建中前足力线,获得稳定的固定及早期康复。

    2023年12期 v.16 1079-10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7K]
    [网刊下载次数:6 ]
  • 切开复位内固定联合铰链式外固定支架治疗复杂距骨骨折

    陈文靖;刘华麒;余国荣;李宗焕;邓玲珑;余黎;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联合铰链式外固定支架治疗复杂距骨骨折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至2021年11月手术治疗的26例复杂距骨骨折患者。14例采用切开复位空芯加压螺钉联合铰链式外固定支架治疗(联合组),其中男8例,女6例,距骨颈骨折HawkinsⅢ型6例、Ⅳ型3例,伴脱位的SneppenⅡ型距骨体骨折2例,SneppenⅤ型3例;12例采用单纯空芯加压螺钉治疗(螺钉组),其中男7例,女5例,距骨颈骨折HawkinsⅢ型5例、Ⅳ型3例,伴脱位的SneppenⅡ型距骨体骨折2例,SneppenⅤ型2例。观察术后骨折愈合及晚期并发症发生情况,并按照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患者满意度调查进行临床治疗结果评价。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60个月。末次随访时,联合组AOFAS评分、评估优良率及患者满意度分别为(83.4±14.8)分、85.72%、92.86%,均优于螺钉组[(67.6±22.9)分、41.67%、50.00%,P<0.05]。联合组和螺钉组VAS评分分别为(1.71±1.27)分和(2.08±1.73)分,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联合组骨折平均愈合时间显著短于螺钉组[(15.6±3.1)周vs.(19.1±5.2)周,P<0.05],联合组后期发生创伤性关节炎2例,距骨坏死1例;螺钉组后期发生创伤性关节炎5例,距骨坏死3例。联合组后期创伤性关节炎或骨缺血性坏死的发生率低于螺钉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联合组后期总体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螺钉组(21.43%vs.66.67%,P<0.05)。结论:运用空芯加压螺钉联合铰链式外固定支架治疗复杂距骨骨折,有利于早期踝关节功能康复、骨和软骨的愈合,减少并发症。

    2023年12期 v.16 1085-10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8K]
    [网刊下载次数:5 ]
  • 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经皮微创修复术后关节僵硬与踝关节功能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

    张宁;刘亦斌;闫玮琪;康志学;刘飞;

    目的:分析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经皮微创修复术后关节僵硬与踝关节功能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接受经皮微创修复术治疗的120例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Arner-Lindholm评定法评估术后预后情况,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90例)和预后不良组(30例),探究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患者术后关节僵硬与踝关节功能改善情况。应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患者术后预后情况的主要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患者术后预后不良情况发生与性别、年龄、断裂位置、损伤范围、踝关节积液情况无关(P>0.05);主要与断端间隙、伤口感染、并发踝关节骨折、术后外固定时间、术后负重时间、延迟治疗、腓肠神经损伤、再断裂的情况有关(P<0.05)。以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患者术后预后情况为因变量,选取单因素分析中P<0.05的变量作为自变量,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并发踝关节骨折、断端间隙、延迟治疗、伤口感染、再断裂、术后负重时间、腓肠神经损伤、术后外固定时间为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患者术后发生预后不良情况的主要因素(P<0.05)。与术后1个月相比,术后3个月患者的踝关节活动度、踝关节跖屈肌力、跟腱长度、跟腱完全断裂评分(ATRS)、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有所提升;与术后3个月相比,术后7个月患者的踝关节活动度、跟腱长度、踝关节跖屈肌力、AOFAS评分、ATRS评分显著上升(P<0.05)。结论:通过经皮微创修复术对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进行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踝关节功能,缓解跟腱活动度。并发踝关节骨折、延迟治疗、腓肠神经损伤、断端间隙、伤口感染、再断裂、术后负重及外固定时间为患者预后不良情况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

    2023年12期 v.16 1094-10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9K]
    [网刊下载次数:6 ]
  • 下肢骨折患者围手术期多模式镇痛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谭哲伦;孙志坚;郭小薇;李庭;吴新宝;

    目的:分析下肢骨折患者围手术期多模式镇痛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397例下肢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住院期间是否出现过疼痛数字评价量表(NRS)评分>3分的情况,将其分为疼痛组(273例)与无痛组(124例)。分析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多模式镇痛效果的影响因素。结果:与无痛组患者相比,疼痛组患者年龄偏低(Z=-2.919,P<0.05),麻醉时采用区域阻滞比例(χ~2=6.345,P<0.05)、术后应用阿片类镇痛药比例(χ~2=6.044,P<0.05)更高,手术时间(Z=-3.639,P<0.001)、住院时间(Z=-3.893,P<0.001)更长。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比值比(OR)=0.975,P=0.001]、麻醉时是否采用区域阻滞(OR=0.477,P=0.031)、术后是否应用阿片类镇痛药(OR=2.201,P=0.022)、手术时间(OR=1.795,P=0.011)、住院时间(OR=1.137,P=0.002)是下肢骨折患者住院期间出现明显疼痛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在下肢骨折手术治疗的患者中,围手术期多模式镇痛效果的独立影响因素有年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麻醉时采用区域阻滞及术后应用阿片类镇痛药。

    2023年12期 v.16 1100-1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2K]
    [网刊下载次数:3 ]
  • 胸腰筋膜平面阻滞对腰椎术后炎性反应的影响

    袁嫕;朱丰;李红雅;李昀倬;袁宁;姚尚臣;王庚;郑渤;

    目的:探讨胸腰筋膜平面(TILP)阻滞对全身麻醉下行腰椎手术患者术后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2022年5—10月行后路腰椎手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TILP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TILP组患者在术前进行双侧TILP阻滞,使用0.35%罗哌卡因,每侧20 mL。两组患者均在全身麻醉下完成手术。主要观察指标为术后第1日外周血C反应蛋白(CRP)水平,次要指标包括术后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L)-6、IL-1β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术中阿片类药物用量、术后疼痛数字评价量表(NRS)评分、术后谵妄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TILP组患者术后第1日外周血CRP水平低于对照组患者[(36.8±23.9) mg/L vs.(64.2±44.0) mg/L,P=0.027],手术前后CRP水平变化值亦低于对照组患者[(34.3±23.6) mg/L vs.(61.2±43.1) mg/L,P=0.007]。TILP组患者术后炎症因子IL-6水平低于对照组患者[(54.5±48.9) pg/mL vs.(290.9±255.3) pg/mL,P=0.027],且术后IL-6水平与CRP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393,P=0.006)。TILP组患者术中瑞芬太尼用量及术后第1日静息、运动疼痛N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结论:TILP阻滞可有效降低腰椎手术患者术后CRP及炎症因子IL-6的表达,有助于控制围手术期炎性反应。

    2023年12期 v.16 1105-1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2K]
    [网刊下载次数:3 ]
  • 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护理干预在膝骨关节炎保守治疗患者中的应用观察

    柳菲;杨青青;张大华;陈卫衡;卢娇莹;江文佳;

    目的:探讨基于行为转变理论(TTM)的护理干预对膝骨关节炎保守治疗患者负性情绪、睡眠质量及预后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7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接受常规护理的膝骨关节炎保守治疗患者45例,作为常规护理组;2022年1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接受基于TTM的护理干预的膝骨关节炎保守治疗患者55例,作为TTM护理组。两组患者均持续干预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干预6个月后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睡眠情况、健康行为、生活质量;干预前、干预3个月和干预6个月后的康复积极性及干预6个月后的患者满意度。结果:与干预前相比,两组患者干预6个月后HAMD、HAMA、睡眠情况各项评分均降低,TTM护理组低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行为、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升高,TTM护理组高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6个月后两组患者的康复积极性单项评分及总分均呈逐渐升高趋势,TTM护理组高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6个月后,TTM护理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TTM的护理干预应用于膝骨关节炎保守治疗患者能有效减轻其负性情绪,改善睡眠状况,提高生活质量及康复积极性,整体满意度较高,应用效果显著。

    2023年12期 v.16 1111-1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3K]
    [网刊下载次数:4 ]

基础研究

  • 慢病毒介导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基因表达增高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模型建立

    张耕;曾晖;于斐;翁鉴;秦浩添;朱元超;生卫北;

    目的:利用携载大鼠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基因的慢病毒感染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构建SIRT1基因表达增高的BMSCs模型。方法:设计合成大鼠SIRT1基因序列,包装成可感染的慢病毒,用不同感染复数(MOI)的慢病毒感染大鼠BMSCs,筛选出适宜的MOI值后,在经慢病毒感染的BMSCs中通过RT-PCR检测SIRT1基因mRNA含量,通过细胞免疫组化检测慢病毒感染的BMSCs中SIRT1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成功构建LV-SIRT1慢病毒,病毒滴度为1×10~9 TU/mL,其感染大鼠BMSCs后,与对照组相比,SIRT1基因mRNA的相对表达量增高4.71倍,过表达效率为471%(P<0.05),且从细胞免疫组化结果中可见,慢病毒过表达组的染色较深,SIRT1蛋白表达高。结论:成功构建SIRT1基因表达增高的BMSCs模型,为骨科相关疾病的研究提供了细胞模型基础。

    2023年12期 v.16 1117-1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0K]
    [网刊下载次数:4 ]

病例报道

  • 左髋奇异性骨旁骨软骨瘤样增生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丛伟;白宝林;关瑞盛;张立鹏;李晔;司春明;

    <正>Nora等~[1]在1983年最早报道了奇异性骨旁骨软骨瘤样增生(bizarre periosteal osteochondromatous proliferation, BPOP),故其也被称为诺拉病。我国于2001年由蒋智铭等首次报道了发生于手、足骨及腰椎的4例BPOP,目前为止国人报道的BPOP不足40例~[2]。该病发病原因尚不明确,文献回顾发现外伤、

    2023年12期 v.16 1124-1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9K]
    [网刊下载次数:3 ]
  • Buford复合体的关节镜治疗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陈晨;刘冬梅;司春明;李翔;李晔;张斌;

    <正>Buford复合体结构不稳定性,与Ⅱ型上盂唇自前向后损伤(injury of the superior labrum anterior and posterior,SLAP injury)高相关~([1-4])。Buford复合体是一种容易引起误诊和漏诊的盂唇解剖变异,如果治疗方法错误将严重影响肩关节功能。本研究拟分享一例Buford复合体的关节镜治疗及康复治疗的经验,以提高临床医师对Buford复合体的认识。本研究已获得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202206201),患者豁免知情同意。

    2023年12期 v.16 1129-1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0K]
    [网刊下载次数:2 ]

综述

  • 退行性腰椎滑脱症非手术治疗的研究进展

    宋达玮;钮俊杰;王金宁;邵毅杰;章君鑫;邹俊;杨惠林;

    退行性腰椎滑脱症(DLS)是导致腰痛的最常见原因之一,尤其是在老龄群体中。人口老龄化及工作方式和生活习惯的改变增加了退行性疾病的发病率,提前了退变性疾病的发病时间。尽管关于DLS的最佳治疗方案还存在诸多争议,但是早期规范化的非手术治疗仍然作为首选。大部分患者经合理的非手术治疗即可取得满意疗效。非手术治疗主要包括患者教育和心理治疗、物理治疗、药物治疗和综合性非手术治疗。本文针对DLS的非手术治疗机制、方法和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2023年12期 v.16 1132-1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8K]
    [网刊下载次数:4 ]
  • 颈椎术后C5神经根麻痹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陈新焰;陈峰;胡建华;仉建国;

    C5神经根麻痹是一种以术后新发三角肌无力为特征的疾病,是颈椎手术最常见的术后并发症之一,尽管其有自限性及较好的预后,但却是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C5神经根麻痹的危险因素包括人口学因素、临床因素、影像学因素等,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既往的主流学说为脊髓损伤学说及神经根拴系学说,近年来提出了术前脊髓旋转不良及摆体位期间胶带引起的肩部牵拉等机制。本文结合近年来解剖学及影像学方面的研究,对C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进行综述。

    2023年12期 v.16 1139-1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3K]
    [网刊下载次数:5 ]
  • 骨软骨缺损治疗的现状及研究进展

    和文宝;杨云峰;

    骨软骨损伤是骨科常见的疾病之一,通常由创伤、肿瘤、感染和关节退行性病变等原因导致。骨软骨复合体解剖特点较为复杂,骨软骨缺损的治疗目前还是临床的一大难题。现有的治疗方法包括关节镜手术、微骨折术、自体或异体骨移植和自体软骨细胞移植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减轻患者的痛苦,但均不能很好地达到解剖和功能重塑的效果。近年来,再生治疗被公认为是理想的治疗方案,组织工程领域迅速发展,除了传统的支架搭载生长因子和干细胞的模式,还出现了许多全新的思路来更有效地实现原位骨软骨再生。本文主要针对骨软骨缺损的解剖学特点、临床治疗现状及其组织工程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2023年12期 v.16 1145-1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7K]
    [网刊下载次数:15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