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 emailalert searchbtn searchbox tablepage yinyongbenwen piczone journalimg journalInfo searchdiv qikanlogo popupnotification benqimuci xinwengonggao jingxuanzhuanti guokanliulan wangluoshoufa beiyinpaihang xiazaipaihang liulanpaihang caozuorukou wenbenneirong xiazaizhongxin lianjiezhongxin fangwenliangtongji papernavigation benqimucitupian wangluoshoufatupian beiyinpaihangtupian xiazaipaihangtupian liulanpaihangtupian xinwengonggaosimple xiazaizhongxinsimple lianjiezhongxinsimple jingxuanzhuantisimple

下载中心

期刊信息

主管: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学科学院
主编:邱贵兴
编辑部主任:翁习生
刊期:月刊
电话:010-65281306
Email:guguanjie@126.com
定 价:每期15元
CN:10-1316/R
ISSN:2095-9958
邮发代号:82-735

 

热点聚焦

2025年09期
专家共识

中国腱鞘巨细胞瘤临床诊疗专家共识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骨肿瘤学组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肉瘤专家委员会 ;吴朝阳;徐海荣;叶挺;牛晓辉;陈静;林建华;

腱鞘巨细胞瘤(TGCT)是一种罕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好发于关节、腱鞘及滑囊,包括结节型TGCT(N-TGCT)和弥漫型TGCT(D-TGCT)。与N-TGCT相比,D-TGCT的局部侵袭性更强。TGCT的传统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但术后常出现局部复发,反复多次复发会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严重者甚至危及患者生命。随着骨与软组织肿瘤治疗理念的更新、技术的进步、多学科综合治疗的日益完善,尤其是集落刺激因子1受体(CSF1R)抑制剂的问世和临床应用,TGCT患者的预后有望得到明显改善。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骨肿瘤学组联合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肉瘤专家委员会组织相关专家制定《中国腱鞘巨细胞瘤临床诊疗专家共识》,规范化TGCT的临床诊疗实践,以改善TGCT患者的预后。

2025 年 09 期 v.18 ;
[下载次数: 117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72 ] HTML PDF 引用本文
脊髓损伤

鞘内注射地塞米松在创伤性脊髓损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薛沛然;卢宏伟;曾练;陈嘉楠;於可达;汤璐璐;邵增务;陈开放;凡进;曹晓建;殷国勇;郭晓东;

目的:探究鞘内注射地塞米松和静脉大剂量甲泼尼龙冲击治疗在创伤性脊髓损伤治疗中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23年3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收治的43例创伤性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糖皮质激素给药方式不同,并按照损伤节段和损伤程度筛选及配对后,分别纳入采用鞘内注射地塞米松治疗的地塞米松组15例以及采用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推荐的静脉大剂量甲泼尼龙冲击治疗的甲泼尼龙组15例。所有患者均采用脊柱后路暴露椎板后行全椎板减压术,完成后路内固定植入。探查脊髓后,地塞米松组患者于蛛网膜下腔置入鞘内给药装置,术毕后经给药导管泵入地塞米松50 mg、30 min内泵完,第1次给药后24 h、48 h分别追加泵入地塞米松20 mg、30 min内泵完。采用截瘫指数、ASIA分级和ASIA运动评分(AMS)对纳入的创伤性脊髓损伤患者进行评价。记录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及术后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获得24~110个月随访,平均随访(70.80±25.55)个月。地塞米松组15例患者中,5例ASIA A级无改善;1例B级恢复至C级,2例B级恢复至D级,1例B级恢复至E级;1例C级恢复至D级,2例C级恢复至E级;3例D级恢复至E级。甲泼尼龙组15例患者中,5例ASIA A级、2例B级、1例C级和1例D级无改善;1例B级恢复至C级,1例B级恢复至D级;1例C级恢复至D级,1例C级恢复至E级;2例D级恢复至E级。地塞米松组患者截瘫指数由3.00(2.00,4.00)改善至2.00(0.00,4.00),AMS由(50.67±28.60)分改善至85.00(58.00,100.00)分。甲泼尼龙组患者截瘫指数由3.00(2.00,4.00)改善至2.00(1.00,4.00),AMS由(53.07±29.47)分改善至60.00(50.00,96.00)分。两组患者术前、末次随访截瘫指数及差值比较,以及术前、末次随访AM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地塞米松组患者术前与末次随访AMS差值大于甲泼尼龙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地塞米松组中1例患者撤除鞘内导管后诉头晕,检查后考虑与鞘内注射药物无关,经保守治疗后第2日好转;所有患者脑脊液常规及生化检查均未发现阳性改变。甲泼尼龙组出现2例多重耐药菌引发的肺炎,1例消化道溃疡,经对症治疗后均好转。结论:创伤性脊髓损伤患者应用鞘内注射地塞米松治疗安全、有效,避免了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所带来的不良反应,对患者AMS的改善具有一定优势。

2025 年 09 期 v.18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2072446,82572760)
[下载次数: 21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32 ] HTML PDF 引用本文

强直性脊柱炎合并颈椎骨折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方式

李慈;董金磊;卢舜;许维澄;刘凡孝;宋珊珊;李连欣;

目的:分析强直性脊柱炎(AS)合并颈椎骨折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1月至2023年12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行手术治疗的52例AS合并颈椎骨折患者。记录患者年龄、性别、损伤机制、颈椎骨折部位,是否合并颈椎脱位、后纵韧带骨化,是否发生脊髓损伤,临床病症,手术方式;并根据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评估治疗效果,同时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52例AS合并颈椎骨折患者,男45例,女7例;年龄32~68岁,平均年龄(50.54±7.33)岁;低能量创伤患者22例,高能量创伤患者30例。患者以颈部疼痛为主要症状,最常见的骨折部位为C5~7节段。根据患者是否发生脊髓损伤分为脊髓损伤组42例和无脊髓损伤组10例,脊髓损伤组患者颈椎脱位和后纵韧带骨化情况均高于无脊髓损伤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44例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颈椎前路2例,颈椎后路34例,前后联合入路8例),8例行外固定术(均采用Halo-Vest支架)。与术前比较,术后5 d,9例患者神经功能得到改善;术后6个月随访时,16例患者神经功能得到改善。VAS评分由术前(7.31±0.28)分改善至术后5 d(3.54±0.18)分和术后6个月(1.94±0.1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接受内固定术治疗的患者中,有6例术后出现脑脊液漏、肺部感染、尿路感染、伤口愈合缓慢;接受外固定术治疗的患者中,有4例出现局部疼痛,均经对症治疗后好转。结论:低能量创伤可导致AS患者发生颈椎骨折及脊髓损伤,手术治疗可有效增强颈椎稳定性、恢复脊髓功能,注重合并症及并发症的管理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2025 年 09 期 v.18 ;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ZR2023QH298); 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2021SFGC0502);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3YFC2508801-2)
[下载次数: 42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37 ] HTML PDF 引用本文

经皮椎体增强术后神经损伤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朱先洋;黄鸿;王昭瑞;黄爱兵;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增强术(PVA)后神经损伤的发生率,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泰州人民医院接受PVA治疗的1 84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年龄、性别、骨折原因、骨折至手术时间;记录骨折部位、手术节段及手术节段数、穿刺路径、手术方式;分析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渗漏发生情况以及PVA术后神经功能状态。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 847例患者,其中男422例(22.8%),女1 425例(77.2%),共2 319个病椎。患者年龄38~93岁,平均(70.71±8.80)岁,其中211例(11.4%)患者年龄在60岁及以下,1 636例(88.6%)患者年龄在60岁以上。46例(2.5%)患者(67个病椎)因肿瘤性椎体骨折(NVF)接受手术,其余1 801例(97.5%)患者(2 252个病椎)因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接受手术。1 781个(76.8%)病椎接受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其余538个(23.2%)病椎接受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478个(20.6%)病椎接受单侧穿刺,其余1 841个(79.4%)病椎接受双侧穿刺。术后X线检查显示,403个(17.4%)病椎出现PMMA渗漏。在1 847例患者中,6例患者术后出现神经损伤症状,PVA术后神经损伤的发生率为0.32%。6例患者中,4例出现PMMA渗漏,2例术中发生穿刺损伤。NVF患者PVA术后神经损伤发生率高于OVCF患者(2.17%vs. 0.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结论:PVA是一种有效且微创的手术方法,可用于治疗OVCF和NVF。然而,PVA可能导致严重的神经损伤,与OVCF患者相比,NVF患者PVA术后神经损伤的风险更高。

2025 年 09 期 v.18 ; 南京医科大学科技发展基金(NMUB20230298)
[下载次数: 8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48 ] HTML PDF 引用本文

新型后路带融合器寰枢椎内固定系统的生物力学有限元分析

潘保顺;陈金水;王运涛;林顺;张峰;李健;马士祥;洪尚浩;张夏琦;

目的:运用有限元分析方法评估新型后路带融合器寰枢椎内固定系统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选取健康成年男性志愿者1名行上颈椎薄层CT扫描,处理图像,建立正常上颈椎有限元模型;去除横韧带、进一步更改其他韧带材料参数构建寰枢椎失稳模型;加载新型后路带融合器寰枢椎内固定系统至寰枢椎失稳模型上,根据枢椎采用的固定方式,分别建立两种新型后路带融合器寰枢椎内固定系统的有限元模型(融合器模型),分别为枢椎椎板螺钉固定(模型1)及椎弓根螺钉固定(模型2);对各模型分别施加1.5 N·m扭矩,对屈曲、后伸、侧屈及旋转状态下的活动度及融合器和椎间盘应力进行计算分析,并与寰枢椎椎弓根钉有限元模型(椎弓根螺钉模型)比较。结果:与正常上颈椎有限元模型相比,模型1 C1~2在屈曲+后伸、侧屈、旋转状态下的活动度分别减少了93.0%、92.6%、99.5%,而模型2分别减少了93.2%、92.6%、99.9%。两种融合器模型均明显限制了寰枢椎(C1~2)在不同状态下的活动度;对颈枕(C0~1)在屈曲+后伸状态下活动度有一定的影响,对颈枕在侧屈及旋转状态下活动度的影响较小;对C2~3在屈曲+后伸、侧屈、旋转状态下活动度的影响均较小。两种融合器模型在不同状态下C2/3椎间盘最大应力与正常上颈椎有限元模型几乎一致。两种融合器模型在不同状态下的应力均较为分散,未见明显应力集中。结论:新型后路带融合器寰枢椎内固定系统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可应用于寰枢椎后路内固定植骨融合术。

2025 年 09 期 v.18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301602);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2024J011158); 第九〇〇医院青年自主创新项目孵化专项(2022QC10); 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科研发展基金(KD2024KYJJ219)
[下载次数: 15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28 ] HTML PDF 引用本文
本期统计数据 more>>

最新资讯

友情链接

网站访问量

总访问量: 558,563

引用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MLA格式引文
APA格式引文
检 索 高级检索